近日,位于浙江丽水龙泉的王利军青瓷艺术馆正式揭开面纱。这座总施工面积达2000平方米的场馆,在墙面装饰上打破传统模式,全数采用路易诗兰艺术涂料的travertine·洞石与Vasto·瓦斯特两款产品,凭借洞石的原始生命力与瓦斯特的精致秩序感,构建出与青瓷文化深度共鸣的沉浸式空间,让每一寸墙面都成为艺术的延伸。
洞石:唤醒青瓷“时间美学”,打造双重感官体验
王利军青瓷艺术馆的核心展区墙面均覆盖travertine·洞石,青瓷展品或悬挂于墙面之上,或陈列在定制展台之中,形成“器物与背景”的生动对话。
这款洞石的研发,源于路易诗兰对“自然与人工边界”的探索。其以特种水泥基材、矿物骨料为原料,搭配三维立体批刮工艺,成功在墙面上复刻出天然洞石的典型特征。当参观者手指抚过墙面,既能感受到孔洞边缘的钝感,也能触摸到平面区域的顺滑,形成“看得到纹理,摸得到历史”的双重体验。
在空间艺术性上,洞石的哑光质感可弱化反光,让展厅灯光更聚焦于青瓷的釉色变化。当侧光以45°角照射时,墙面孔洞形成的阴影如水墨晕染,与青瓷的“开片”纹理形成跨材质呼应;而米驼色洞石传递出的粗粝“未完成感”,则与青瓷烧制中“火与土的偶然”产生哲学共鸣,让参观者领悟“完美或许存在于残缺之中”的内涵。也正因如此,洞石让展厅不再是冷冰冰的陈列空间,而是成为能呼吸的“青瓷生态场”,践行了路易诗兰“材料即艺术”的理念。
瓦斯特:重构空间“秩序感”,兼顾装饰与功能
不同于传统艺术涂料“重装饰轻功能”的局限,路易诗兰Vasto·瓦斯特的研发实现了突破。其以特级灰泥、纳米级大理石微粉为基础,搭配双组分水性聚氨酯构建核心配方,在装饰性与实用性上达到平衡。
性能方面,瓦斯特表层聚氨酯膜厚度达0.2mm,抗划伤性能较传统产品提升300%,能满足艺术馆创作室频繁移动画架、工具的需求;环保性上,其采用水性体系与低VOC配方,施工后24小时即可入驻,有效解决了传统石材涂料长期释放异味的问题。
在空间呈现上,原色(雪原白)瓦斯特墙面抛光表面反射的柔光,与青瓷茶具的釉色形成冷暖平衡。当阳光透过窗棂洒在墙面时,微粉颗粒会产生“星芒状”光斑,模拟出“月光映瓷”的诗意意境;同时,瓦斯特墙面与光线碰撞出的工业美学,又因温润的触感中和了金属的冰冷感,其反射天花板线条灯在地面投射的几何光影,还与墙上陶瓷作品形成“传统与现代”的视觉对话,完美诠释了“混凝土诗学”——保留材料原始感的同时,以精工赋予其优雅。
品牌匠心:全维度赋能,从“涂料供应商”到“空间美学缔造者”
此次与王利军青瓷艺术馆的合作,路易诗兰的“匠心”体现在三个核心维度:其一,需求洞察精准,针对艺术馆“展陈空间需突出展品、生活空间需耐久实用”的双重需求,定制“米洞石+瓦斯特”的组合方案,避免“一款产品打天下”的简单化处理;其二,工艺创新发力,为解决米洞石孔洞易积灰的问题,研发团队在表层添加纳米疏水涂层,既让灰尘难以附着,又保持了孔洞的自然呼吸感;其三,服务闭环完善,提供从色样打样、施工培训到后期维护的全流程支持。
如今,在2000平方米的王利军青瓷艺术馆内,路易诗兰的两款艺术涂料与青瓷展品、生活场景形成“材料-器物-人”的三重对话。这不仅证明优质艺术涂料的终极价值不在于覆盖面积,而在于能否成为空间叙事的“隐形主角”,更标志着路易诗兰完成了从“涂料供应商”到“空间美学缔造者”的蜕变。
据悉,该艺术馆的核心人物王利军,1971年4月出生于浙江丽水,现为高级工艺美术师、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1987年至1988年,他于景德镇陶瓷学院学习陶瓷美术设计专业,同年9月进入龙泉瓷厂设计室;1990年起,他跟随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夏侯文研习龙泉窑传统造型与装饰,其作品吸收继承龙泉窑风格,以传统半刀泥刀法和浅浮雕为装饰手法,风格清新雅致、釉色滋润,多次在国内评比中获奖,深受大众喜爱与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