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2日,立邦品牌创始人、新加坡吴德南控股集团(Wuthelam Holdings)及立时集团(Nipsea Group)创始人吴清亮(Goh Cheng Liang)先生于新加坡逝世,享年98岁。

立时集团追思文章。点击查看立邦中国官方中文翻译版
“这位以谦逊之心开创跨国企业、以仁爱精神泽被世界的实业家,在家人的陪伴下走完传奇一生。”立时集团在追思文章中这样说道:“吴清亮先生常自谦‘无德无能,唯运气好’,却以敏锐的商业智慧与包容的处世之道,赢得了员工及商业伙伴的敬重。”
吴清亮先生的“传奇”,不仅仅在涂料行业,还在他的商业触角涉及过的领域,如房地产、金融、电子、百货、医疗等领域流传;也不仅仅在新加坡,更在东南亚、中国、日本乃至整个亚洲地区、全球,通过他所创立和发扬光大的涂料事业,让无数家庭得到装饰和美化。
斯人已逝,音容犹在,泽被万家。谨以此文追思亚洲涂料工业先驱、“立邦品牌之父”、慈善家吴清亮先生。
——编者
1.寻根
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区浮洋镇大吴村,这里是吴清亮先生的故乡。

位于大吴村的大吴会客厅由吴清亮所捐建的小学校舍废弃后改造而成
2024年12月15日,立邦「为爱上色」十五周年活动在新修葺的“文化地标”大吴会客厅举行。大吴会客厅位于大吴村东北角一棵拥有306年历史的大榕树之下,原来是吴清亮所捐建的小学(小学易址新建后改为幼儿园)的校舍,并以其父之名命名“松昌教学楼”。
尽管历经近百年的沧桑巨变,然而大吴村依然保留了部分古朴的村貌,如同众多潮汕地区的乡村一样。走在村道小巷之中,似乎可以感受到百年前这里的人们远赴南洋(指东南亚地区)谋求生计的情形,包括吴清亮的父亲吴松昌,以及后来为寻夫而勇闯新加坡的母亲李秀英。

吴清亮先生的故居距离大吴会客厅大约100米(从右侧小门进入的一间小房子)
历史上的种种机缘巧合(又绝不仅仅是巧合)塑造了吴清亮的人生轨迹——从中学辍学少年,到卖渔网、五金店的帮工,再到卖二手油漆的“臭漆匠”,生活环境所迫以及个人对商业的敏锐嗅觉及敢打敢拼的精神,逐渐将他跟涂料“深深绑定”,最终成就“涂料大亨”的美名。站在涂料生意的高点,他又将成熟的生意模式带到中国,并起品牌名“立邦”及至发扬光大。
“我有中国血统,又从小接受中文教育,我骨子里是个中国人!”吴清亮在他个人传记《清亮人生》中这样说道。他还常常教育子女:“我们吴家人的根在中国,在潮州,在大吴村。”
2.孕育
按照现代人的说法,吴松昌和李秀英都是“90后”——根据现有资料推算,他们一个生于1898年,另一方生于1899年,仅相差一岁。
吴松昌14岁便随父下南洋,在新加坡一家米栈做出货记载员。4年后回到大吴村与李秀英成婚,不久又返回新加坡继续务工。凭借这份收入,吴松昌得以时常回国与妻子团聚。婚后数年,大女儿和二女儿先后出生。

吴清亮先生的故居(历史影像资料)
1927年春,怀胎7个月的李秀英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从妹妹那借钱买了一张去新加坡的船票,带着两个幼女踏上“跨海寻夫”之路。她甚至没有吴松昌在新加坡的确切地址,最终在一个热心人的帮助下才找到了丈夫的住处。
两个多月后,一个孕育于潮汕、跟随母胎漂洋过海的男婴在新加坡出生,他便是吴清亮。随后在新加坡,父母又为他添了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从此,一家7口共同居住在临近新加坡河口的一间陋巷小店屋里,父亲继续务工,而母亲靠着帮人洗衣服,共同撑起这个困苦的家。在日本占领新加坡期间,父亲一度失去工作,一家人依靠母亲在洗衣店工作以及姐姐卖街头食物谋生。
3.求学
纷乱的年代和艰苦的生活让吴清亮并未能接受很好的教育。当时的新加坡有几所由潮汕人筹办的学校,譬如陶英学校、端蒙学校等,为家境贫寒的潮汕子弟提供教育机会。而吴清亮便是在端蒙学校就读小学,后进入中正中学。

少年吴清亮(图片来源:立时集团)
吴清亮深知上学机会来之不易,因此勤学苦读,一心想为父母争气,成绩名列前茅。他曾回忆说:“我从小生活在种族复杂的地方,有失落感,好像自己没有国家归属,找不到根。好在有华人社团办的义学,我能在华人学校读小学、初中,说华语,写汉字,对中国有感情。
“我小时候正是贫弱的中国被强国欺负的时候,华人没地位,但我认定自己是中国人,小时候就想回国,正因为有回国的愿望,我从小就很认真地学习普通话。心里想,不学好普通话,一旦回国怎么读书啊。”
然而一心向学的吴清亮上中学后很快就不得不终止学业。1941年12月8日,一枚炸弹落在新加坡河口,宣告着日军的到来。两个多月后,日军占领了新加坡,在这种环境下华人学校无法继续办下去。
4.磨炼
随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学业终结,未满15岁的吴清亮不得不面对新的人生选择——父母将他送到100多公里之外的马来西亚柔佛州麻坡(Muar),先是在树胶园做割胶小工、在书店做学徒。在此期间,父亲吴松昌因病去世。
1943年,吴清亮跟姐夫一起开始了卖渔网的生意。由于当时新加坡渔民普遍缺乏渔网,他们的渔网供不应求,由此赚取到大把的日本“香蕉票”(日本占领期间的货币)。吴清亮预见到一旦日本战败“香蕉票”将成为废纸,于是把“香蕉票”全部兑换成英国殖民当局发行的“皇家纸”。

年轻时的吴清亮(图片来源:立时集团)
1945年日本战败,战争结束,此时的吴清亮已拥有29000元“皇家纸”。这是他人生的“第一桶金”,他用12000元买了一间排屋,让全家人立即搬过去住,又用2000元买了一辆喜门牌汽车;剩下15000元则听从朋友的建议,全部投入到“鸽牌”汽水生意当中,不到一年就赔得血本无归。
第一桶金的迅速流失,给了吴清亮很大的教训——他懂得了处世应谦虚、投资要慎重不能草率,并铭记终身。之后吴清亮到一家五金店当学徒,做销售兼送货。巧合的是五金店老板曾是他卖渔网时的“客户”,在老板的帮助下吴清亮做了收账员,使得他有机会结识其他商店老板,积累人脉。
5.“漆”缘
五金店兼卖一种香港制造的低质油漆,却意外地成为店里最好卖的产品。
吴清亮从中嗅到商机——市场需求总在变,低质油漆迟早会被淘汰。于是他说服老板从欧洲进口油漆,并联络上Sadolin牌的丹麦制造商引入产品销售。
由此Sadolin牌油漆在新加坡“一炮而红”,制造商因而邀请吴清亮到丹麦的哥本哈根参观考察。在考察的3个月里,吴清亮学习到制造优质漆料的基本知识,了解一切有关油漆生意的各个环节。此后,吴清亮成为Sadolin牌油漆东南亚代理商,竭尽全力将产品推销到东南亚其他国家中去。
如果说代理Sadolin牌油漆还是在给别人“打工”,1949年,吴清亮迎来了人生中第二次创业尝试也随之到来——当时新加坡是英国的殖民地,英国军方拍卖二战剩余物资时,他再次嗅到了“油漆的味道”,买下了大量战备油漆,并运用所学到的油漆专业知识,将优质油漆与这些过剩的劣质油漆混合成普通油漆销售,同样大受欢迎。

1949年,吴清亮创立自己的油漆品牌——鸽牌(Pigeon)(图片来源:立时集团)
随后,吴清亮便自己开了一家油漆店和一家油漆作坊,用自己的秘方来配制油漆并销售。他还给自己的产品起了个品牌——鸽牌(Pigeon)——由于配制油漆需要废漆,当时周围很多人有了废漆就拿来卖给他,由此得到“臭漆王”的称号。
6.起跳
1959年的某一天,当时代理NipponPaint的大洋物产公司找到吴清亮,要扩大在新加坡的市场。吴清亮建议双方合资开一家制漆厂,对方欣然同意。这家工厂名为“泛马漆业公司”,可以看作是立时集团的前身。
1962年,泛马漆业进行股份重组,吴清亮占股60%并将公司改名为立时集团。随后的10多年里,立时集团迅速扩张,陆续在周边国家和地区开设工厂,其生产网络拓展至泰国(1967年8月)、马来西亚(1967年12月和1970年12月各建一家)、香港(1970年4月)、菲律宾(1976年6月)等地。

1962年,吴清亮创立立时集团(图片来源:立时集团)
而在涂料业务之外,吴清亮也开始探索多元化发展。他曾跟正大集团(Charoen Pokphand Group)合作,进入农副产品、百货等行业,1971年双方“分家”;与此同时,吴清亮将一部分财富投资于房地产,比如兴建购物中心、酒店、服务公寓。1974年,他建立了吴德南控股集团统括与涂料业务无关的投资事业。
此外,吴清亮还涉足电子产品代工制造、专业包装、物流等业务领域——他的生意触角从涂料逐渐延伸至金融、银行、电子、百货公司、医院、房地产等领域。
1991年,吴清亮还设立怡隆控股(Yenom Holdings)公司,以安置30多名因为吴德南集团组织重整而失业的老员工。但它最终衍生出一系列业务,包括地产、饮食和度假村。根据怡隆控股官网介绍,它是“一家集合多家跨行业公司共同组成的控股公司”。
7.回乡
当中国实施改革开放之时,吴清亮第一时间判断中国巨大的涂料市场必将爆发,并做出投资尝试——
1979年,吴清亮回乡探亲,第一次踏上那片孕育他的土地。尽管阻碍重重,但吴清亮依然通过提供高档技术和相关的材料、设备的“补偿贸易”方式,与北京红狮涂料厂达成合作;随后又投资400多万美元,与北京化工局合资成立北京华德金属包装有限公司,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新加坡在华首家合资企业”。

数十年来,吴清亮(前排中)始终心系家乡,时常回到大吴村(图片来源:南方+)

2024年6月,吴清亮最后一次回到家乡大吴村(图片来源:南方+)
1990年,中国和新加坡正式建交。同年,立时集团筹划进入中国,并于1992年在中国设立分公司。当时主要在东南亚经营的NipponPaint并没有中文名称,吴清亮遂从中新“建立邦交”中取中间两字命名“立邦”,既为发音相近,更蕴含着划时代寓意。
立邦在进入中国之初,中国的涂料市场还在刚刚起步的阶段。吴清亮回忆说:“立邦是进入中国相当早的涂料品牌,当时大众还没有涂料的概念,我回到潮州老家,发现很多地方都是用白水泥、白石灰来涂墙。”
立邦中国一切从零开始,进行了大量的前期资金投入,也遭遇到了各种困难;但吴清亮依然坚持自己对中国市场的判断:“中国市场太大了,我看准了中国市场绝对不会让我失望。”
1994年底,吴清亮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卖掉绝大部分公司,将资金回笼,重新集中投入到涂料行业。这一过程延绵十多年,吴清亮逐一退出的业务,最终都在涂料业务身上以另一种形态存续——目前立邦涂料在中国早已打下属于它的“江山”,建立起庞大的生产和销售网络;每年中国市场的销售收入占立时集团总销售收入的6成以上,成为家族财富的主要来源。

位于上海浦东的立邦涂料(中国)有限公司,是立邦在中国最早建立的工厂之一(资料图片)
此时的吴清亮处于“半退休”的状态——早从1980年代开始他便启动交班计划,将立时集团的管理权逐步过渡给儿子吴学人(Goh Hup Jin),而他则专注于“怡隆帝国”以及慈善事业。
因此,发生2015年前后的那一次与涂料事业合作伙伴的控股权“拉锯战”,以及此后的事业经营中,外界基本看不到吴清亮的身影——此时的他已经无限接近“100%退休”的目标。
8.仁爱
1982年,吴清亮陪83岁的母亲返乡探亲。这是李秀英时隔55年后再次回到大吴村。母亲曾教导他“发了财别忘了乡亲”,因此吴清亮对于家乡的捐赠持续不断。
这些捐赠主要集中在教育和医疗等公共领域。早在1980年,吴清亮捐款12万元扩建大吴小学,将新建的教学楼以父亲之名命名为“松昌教学楼”;1989年年初,吴清亮斥资1400万元为家乡建一所完全中学(该学校于1990年动工兴建,1991年交付使用),为纪念其父亲命名为“松昌中学”,并在校园一隅以母亲之名命名独辟一个“秀英园”。后来吴清亮不断追加投资,在松昌中学的发展上累计总捐资已超3200万元。


位于大吴村的松昌中学和秀英医院
他还在1993年捐建一所松昌实验小学(后于2005年与分离出来松昌中学初中部合并成立松昌实验学校);而原来的大吴小学则改成幼儿园,后废弃,直到2024年立邦将其改造成“大吴会客厅”。此外,在大吴村西侧还有一所“秀英医院”,同样为吴清亮为纪念母亲所捐建。
为家乡建设而捐助只是吴清亮慈善为怀的一生的一个缩影。1994年,他创立了吴氏基金会(Goh Foundation),不遗余力地推进慈善事业,尤其针对医疗健康和教育领域——在新加坡,他积极支持癌症研究与治疗,在新加坡国家癌症中心的建立及其后续扩建项目“吴清亮质子治疗中心”的成立扮演重要角色;在中国和新加坡等地,奖励教学业绩突出的教师、品学兼优的学生和考上大学的贫困学生;等等。
他的善举同样感化和带动立时集团及立邦对于公益事业的投入。以立邦中国为例,始于2009年的「为爱上色」公益活动就起源于吴清亮回馈家乡的初心。截至2024年底,「为爱上色」将艺术和色彩带到中国32个省级行政区的200余座城市和乡镇,涂刷447所偏远地区学校,持续帮扶25所立邦希望小学;支持802支大学生支教团队深入乡村,共捐赠快乐美术教室405间,培训乡村美术教师466位,在城市和乡村打造墙绘260面。
9.追思
“吴清亮先生的精神是立时集团的根基。他教导我们,商业的成功在于‘立身’——以谦逊之心立业,以仁爱之心立人。我们将延续他的精神和使命,以持续创新与责任担当,发展企业,造福社会!”
立时集团首席执行官黄守金(Wee Siew Kim)代表全球员工深切追思这位备受爱戴的“亚洲涂料工业先驱”时这样说道。

2025年8月12日,吴清亮走完他传奇的一生,安详离世(图片来源:立时集团)
吴清亮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留下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将泽被后人——不仅仅是他的3个儿女、8个孙辈和1个曾孙,还包括数以万计的员工、客户,以及因他本人或公益基金、企业公益行动而受益的万千受众;那些以立邦涂料为载体而使生活变得更美好的普通消费者,同样也以间接的方式得到惠泽。
这是我们在今天及今后,追思一位普通又不普通的企业家、慈善家的原因和出发点。
资料参考:
《吴清亮的清亮世界——记新加坡吴德南集团董事局主席吴清亮》,首都企业家,2011年第7期
《立邦吴清亮:我的根在中国》,南方周末,2024年12月5日
《吴清亮——站在立邦漆背后的新加坡富豪》,福布斯中文网,2014年8月13日
《吴清亮:遵母训心怀故里 育英才不遗余力》,潮州市外事侨务局,2013年11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