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提前兑付2亿元债券,碧桂园“又行了”?

10月16日,碧桂园(02007.HK)旗下碧桂园地产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统称“碧桂园”)宣布,将召开2022年面向专业投资者公开发行公司债券(第二期)(品种二)(债券代码:148153,债券简称:22碧地03)2024年第一次债券持有人会议。公告显示,本次会议将讨论两项议案:一是关于豁免本次会议召开相关程序要求的议案,二是关于提前兑付“22碧地03”债券本金及应付利息的议案。


1.jpg

位于广东佛山顺德的碧桂园总部。顺德同时也是涂料企业的集聚地,被称为“中国涂料之乡”


根据公开的资料,“22碧地03”的发行规模为2亿元,票面利率为4.00%,发行日期为2022年12月13日,债券期限为2年,即到2024年12月13日到期,目前距离兑付还有接近两个月的时间。提前兑付方案显示,发行人计划提前兑付本期债券全部未偿还本金及2023年12月13日至提前兑付日期间的应付利息。

从2023年8月爆出两笔美元债票息未付引发系统性危机爆发以来,碧桂园在此轮危机中自我拯救的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作为房地产产业链条上游的涂料行业,众多企业跟碧桂园存在供应关系因而也深受影响。此次碧桂园计划提前兑付面值2亿元的债务,是否意味着碧桂园的经营迎来好转的迹象?以及对于来自涂料行业的债主们,是否也将迎来重大利好?

“暴雷”前发债

2020年10月23日,碧桂园通过了关于公开发行2020年公司债券的书面决议,同意发行人面向专业投资者公开发行不超过人民币139亿元(含139亿元)、期限不超过10年(含10年)的公司债券。本次公司债券将分期发行。本决议经深圳证券交易所审核通过,并经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注册(证监许可[2021]542号),碧桂园表示将综合市场等各方面情况确定债券的发行时间、发行规模及其他具体发行条款。

在这一背景下,2022年12月,碧桂园面向专业投资者公开发行第二期公司债券(债券全称为“碧桂园地产集团有限公司2022年面向专业投资者公开发行公司债券(第二期))。本期债券分为两个品种,品种一(债券简称:22碧地02)发行规模不超过人民币8亿元(含),发行票面利率4.88%;品种二(即“22碧地03”)发行规模不超过2亿元(含),发行票面利率4.0%。本期债券合计发行规模不超过人民币10亿元(含);本期债券为2年期,附第1年末(2023年12月13日)发行人调整票面利率选择权和投资者回售选择权。

2.jpg

资料图片:2023年底,南京某碧桂园在建项目(图片源自网络)


尽管债券发行当时碧桂园并未爆发系统性的经营危机,但由恒大集团暴雷带来的各类风险已经在整个房地产行业中累计和蔓延,对此碧桂园在此次发债募集说明书中做了充分的风险提示,其中在“偿付风险”中记述道:

本公司目前经营和财务状况良好,公司设置了一系列的偿债措施来控制和降低本期债券的偿付风险。但在本期债券存续期内,公司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行业政策和资本市场状况等外部因素以及公司本身的生产经营中存在的不确定性,这些因素的变化会影响到公司的运营状况、盈利能力和现金流量,可能导致公司不能从预期的还款来源中获得足够的资金按期、足额偿付本期债券本息,从而使投资者面临一定的偿付风险。


但这并未影响本次债券的发售。根据后续的信息反推,本期债券发行“一售而空”,无论是“22碧地02”还是“22碧地03”,均达到了其发行规模的上限,即分别发行8亿元和2亿元。

投资者热情的背后也有来自碧桂园自身的信心背书。截至2022年底的数据显示,碧桂园总资产17444.67亿元,总负债14348.94亿元,净资产3095.73亿元,净借贷比率40%;同期碧桂园合同负债余额为6681.62亿元,扣除这一科目后,碧桂园负债为7667.32亿元。2023年初,碧桂园首席财务官曾在业绩报告会上表示,公司截至去年末的非限制现金余额1282.81亿元,足以覆盖短期债务,从而做出“偿债压力并不大”的判断。

风险终于爆发

然而到了2023年5月,房企的销售急转直下,市场在的变化超出行业大多数人的预期,碧桂园几乎创下过去几年来月度销售的最低水平;即便实现了销售回款,但大部分资金会被封控在各地监管账户中,无法用于偿还信用债。

在这种情况下,碧桂园又“苦苦支撑”了两三个月,终于在2023年8月初宣告“失守”。当时市场有消息称,碧桂园的两笔美元债票息未付,点燃了这家大型民营房企“暴雷”的导火索。尤其是当年8月7日前应付未付的1亿多票据票息,以及碧桂园内部人士向外界袒露公司确实面临暂时流动性压力等,将其推向“坍塌”的边缘。

2023年8月8日盘中,碧桂园股价和债券均出现大幅暴跌,引发市场震动。债券方面,碧桂园发行的当时已经临期甚至逾期的多只债券一度出现临停潮;同年8月14日,包括“22碧地02”、“22碧地03”在内的11只债券开始集体停牌,随后碧桂园对其中9只债券打包展期三年,获“幸免”的2笔正是“22碧地02”和“22碧地03”。

3.png

DMI News于2023年8月统计的碧桂园境内债情况


2023年10月10日,碧桂园发布“内幕消息”对其业务及流动性最新情况、境外债务管理、保交付保经营等内容作出阐述。其指出:

  • 2023年1月至9月,碧桂园实现权益销售金额约1549.8亿元,同比下降43.9%,较2021年同比下降65.4%。同时,在行业销售环境未明显得到改善的形势下,公司面临资产处置出售的重大不确定性,预计本集团的流动性在中短期内仍将持续紧张。
  • 面对流动压力,碧桂园已采取各种措施予以缓解,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对项目建设和运营的影响。通过积极的债务管理动作,持续尝试优化存量债务结构,确保最大程度地维护各方投资人的利益。其中,截至公告日,旗下9笔境内公司债券本金共计约147亿元的展期方案已获得相关债券持有人的必要同意,为公司换来了集中精力恢复运营的时间与空间。
  • 当前本集团销售和融资面临严峻挑战,账面可动用资金仍然持续减少。截至公告日,碧桂园尚未支付某债务项下本金金额为4.7亿港币的到期款项。公司也预期无法如期或在相关宽限期内履行其所有境外债务款项的偿付义务,包括但不限于本公司发行的美元债券项下的偿付义务。


但还没等碧桂园从这轮由境外债肇始的流动性压力中缓过气来之时,“22碧地02”、“22碧地03”便即将迎来了“行权日”——2023年12月11日,碧桂园发布公告,应于12月13日支付“22碧地02”和“22碧地03”2022年12月13日至2023年12月12日期间的利息。

根据碧桂园后续公布的回售结果,“22碧地02”在本次回售登记期实现了全部回售,并于2023年12月14日于深圳证券交易所摘牌;而“22碧地03”没有有效回售,剩余未回售债券数量为200万张,未回售金额为2亿元(不含利息)。

提振涂料市场信心?

这使得“22碧地03”的兑付“悬念”遗留到2024年,并出现了本次“提前兑付”的戏码。

有分析认为,碧桂园本次拟提前兑付公司债,有两个重要的背景:

  • 一是近期房地产政策持续优化。9月24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提出存量房贷降息、降二套首付比例、提高再贷款中央资金支持比例等利好政策。9月26日,政治局会议定调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此后,北上广深等核心一线城市跟进放松限购。10月12日,财政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正在积极研究出台政策措施,促进房地产市场供需平衡,推动房地产行业平稳健康发展。
  • 二是碧桂园在国庆黄金周期间的销售回暖。10月14日,碧桂园召开了10月内部管理会议,会上透露的数据显示,碧桂园国庆黄金周期间销售目标完成率为123%,日均常规认购较五一期间上升34%。碧桂园董事会主席杨惠妍表示,国庆期间的销售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来说都是不错的。


这为以碧桂园为代表的房地产企业提供了一年多来“最宽松”的行业环境,并带来了信心的大幅提升。碧桂园管理层认为,中央和地方政府近期推出的一系列房地产利好政策,为行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今年国家推出的利好政策力度非常大,也很全面,大家一定要有信心。各区域要理解好政策,紧紧依靠政府,抓住机遇,全力以赴推动有效销售的增长,确保房屋交付工作的顺利完成。”杨惠妍说。

4.jpg

在房地产项目建设过程中,涂料主要用于外墙涂装(图为广西河池碧桂园资料图片,图源自网络)


房地产市场迎来好消息同样提振处于上游供应端的涂料行业的信心。如同文章开头所说,在过往房地产行业高歌猛进的时期,众多企业跟包括恒大地产、碧桂园在内的房地产企业建立供应关系,并攫取了一波时代红利,甚至形成了“唇亡齿寒”的强绑定关系。

以恒大集团“暴雷”为开端,这种强绑定关系的存续也极大地冲击了涂料市场。尽管众多涂料企业通过积极的转型升级试图减少来自房地产低周期的影响,但在短时间内并不能很好的规避由应收账款带来的风险;甚至基于涂料产品的应用属性,注定它不可能完全摆脱对下游房地产市场的依赖。

当2023年碧桂园接力恒大集团“暴雷”,由于涂料企业已经从恒大集团的“暴雷”中积累了应对经验,在某种程度上做好了一定的准备,相应地减轻了影响。然而从发展的角度,对于涂料企业来说,依然希望碧桂园能够渡过难关,为房地产行业穿越本轮周期提供信心基础。

因此,随着碧桂园通过拟提前兑付“22碧地03”债券的方式释放外部环境及自身经营的缓和信号(尽管还有更多的债权等待兑付),至少对于涂料企业来说,这是一个对市场回暖的判断依据。


本文包含部分分析性内容,除说明出处外,仅代表作者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依据。